Wednesday, September 14, 2011

活用天賦的工作法:做你最擅長的,其他都交給別人!

看過電影《美國隊長》(Captain America)的人,應該對這一幕印象深刻:

為了測試士兵們的勇氣,切斯特‧菲利普斯將軍(General Chester Phillips)把一顆假手榴彈扔進了操練中的隊伍。所有人立刻嚇得四散彈開,唯獨體格最瘦小的史提芬‧羅傑斯(Steve Rogers)撲上前抱住手榴彈,試圖保護同袍。這個舉動,透露了他「專注」(目標明確)、「信仰」(堅持核心價值)與「責任」(說到做到、值得信賴)的特質,強烈到足以彌補身材的缺陷,成為他被選為「美國隊長」的關鍵。

在穿上美軍制服前,羅傑斯曾因身材缺陷被驗退5次,但他沒有放棄夢想──因為每一個人,都有獨特之處。成功,不是去搶最炫、最出風頭的事;而是要用適合自己的方式,做自己最擅長的事。

巴菲特:「我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。如果想從我身上學到什麼,這就是我最中肯的建議。」

哈佛大學(Harvard University)教授霍華德‧嘉納(Howard Gardner)主張,人有語文、邏輯、人際等8種智能範疇;《發現你的天才》(Now, Discover Your Strength)作者馬克斯‧巴金漢(Marcus Buckingham)則指出,人有成就、自信等34種特質。這些特質不分高下,也沒有所謂「成功者的特質」。

投資大師華倫‧巴菲特(Warren Buffett)是個典型的例子。一般人對投資者的印象是激進、大膽、懷疑,但巴菲特仔細、務實、有耐心。他沒有急著改變自己去符合社會期待,而是把性格的優點反映在投資風格上:精讀財務報表,只投資業務簡單、變動不劇烈的企業,如可口可樂(Coke Cola)、《華盛頓郵報》(Washington Post),幾乎不碰變動快速的網路和科技股。

他自認和一般人最大的差別,只在於「我每天起床後,有機會做自己想做的事。如果你們想從我身上學到什麼,這就是我最中肯的建議。」

《發現你的天才》歸納,善用自己的長處,佐以教育和經驗,才成就了今日的投資大師。杜拉克也同意這個結論,「知道自己的長處,就能找出自己擅長的工作方式。如果一直以自己不擅長的方式工作,就會落入成效不彰的情況。」這也解釋了,為什麼即使看似付出了同等努力,有些人在某些領域似乎就是能輕鬆地贏過對手,而被稱為「天才」。

杜拉克:「要把弱點加強到一般水準,比把一流的能力加強到超越一流更耗精力。」


電影《阿瑪迪斯》(Amadeus)中,深刻描寫了「平凡」與「天才」的差異。宮廷樂師薩里耶利(Antonio Salieri)嘔心瀝血的作品,莫札特(Wolfgang Amadeus Mozart)卻只要更動幾個音符,就能畫龍點睛。最後,被嫉妒啃食的薩里耶利,設計逼死了莫札特。

300年前的悲劇,現在有了解答:管理大師彼得‧杜拉克(Peter Drucker)的忠告是,與其被「不能做什麼」的執念困住,你更該花時間思考「自己能做什麼」。在古代,做什麼工作幾乎是天生命定;但在能自由選擇職業的現代社會,「勤能補拙」不再是顛撲不破的真理。

畢竟,工作有千百種,但人無法萬能。組織賦予每個人定位及職責,個人當然也該透過組織,找到實現自我和成長的機會。

因此,杜拉克認為工作者「不要花時間提升自己表現平平的領域的能力,應該集中加強自己的長處,」因為「要把弱點加強到一般水準,比把一流的能力加強到超越一流更耗精力。」

小學四年級時,杜拉克第一次體會到這個道理。他最喜愛的導師愛爾莎,建議杜拉克的父親讓他跳級,因為「杜拉克寫字潦草,已經不可能改善了……既然已經無法改善,繼續在這兒上一年課,也只是浪費時間。」

《如果上班族讀了杜拉克,思考就會不一樣》作者佐藤等進一步解釋,生產的原則是「利用最少的輸入創造最多輸出」,自我開發也是如此。個人最大的資源是「時間」與「精力」,把資源投注於擅長的領域,才能得到最高投資效益。

前亞都麗緻總裁嚴長壽在《教育應該不一樣》中舉例,剛創辦雲門舞集時,舞蹈家林懷民發現,由於身材限制,東方人跳得不如西方人高;因此在編舞時,他讓舞者放下重心,強調「扎馬步」的動作,結果開創出東方的舞蹈風格,也使「雲門舞集」成為「東方人的舞蹈」的代名詞。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