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August 30, 2011

超凡的「作夢能力」,所有成功者的第一步


今日特忙,截錄多年前寫的書《別學北極熊》的其中一章:超凡的「做夢力」與大家分享,不過,現在距當時寫這本書也忽忽過了五年,我也必須補充建議,做夢是「格局」的表現,但夢也要「踏實」,大目標設立之後,必須穩穩的實現,一切才有意義。請讀以下:

有一句話說,「人類因夢想而偉大。」就是在說,動物每天只做會讓它舒服的事,肚子餓了就吃東西,睏了就睡覺。人類卻會想像未來,對未來有某種盼望。有的人會許下心願,希望自己有一天能成為傑出的領導人、成功的父母、或者是實力強勁的工作伙伴。每個人一生中,無時不刻不被大大小小的夢想給影響著。

很愛做夢的人,不代表他就不切實際、好高騖遠。美國房地產大亨唐那川普(Donald Trump)最近才說過,他看過的成功者裡,「沒有一個不愛自大亂作夢的。」

創業家最常被質疑的問題,就是「這種夢想,憑你怎麼做得出來?」但,就是愛作夢的人,才能成為成功的創業家。

有間加州教堂正在興建,一位路人有天剛好路過工地,看到三個工人正在砌磚,就跑過來,問他們在做甚麼?
第一位工人答:「我在搬這些磚,到左邊,然後砌成一座小山。」
第二位工人答:「我在蓋一座教堂。」
第三位工人答:「我在蓋一座全加州最華麗的教堂,蓋好之後,會有多少人看著我的作品!」

第一位工人比較短視,只將砌磚當作是他的工作,他只看得到眼前要完成的任務。第二位,則是制式,他或許從工頭那裡知道這樣天天砌磚的最終目標是什麼,但無法想像那個目標代表了甚麼意思。第三位工人,則做了一個「夢」,在心中繪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畫面,和他現在做的工作連在一起;這幅圖片,不是他的工頭給他的,而是他自己想像出來的,這就是「做夢」的力量。
成功創業家就和第三位工人一樣,有這種「做大夢」的本事。

我發現,成功創業家之所以會成成功創業家,和他們「做夢」的能力似乎有顯著的關聯,他們可說個個都是做夢的高手。無論在演講或私下的場合裡,成功創業家總是樂於提起他們從前曾妄想過卻都一一達成的「舊夢」,還有他們現在還想繼續搞的「新夢」。他們的夢想,從來不因為成功而停止,直到今天還是繼續在「做大夢」。

成功創業家做夢的方式確實與眾不同。而且,早在當其他的特質都還沒開始顯現、連成功創業家自己都還不知道有朝一日他會變成成功創業家的時候,他在心中就已經做了一個特別的夢!而且,成功創業家不只是隨便做個夢而已,成功創業家做的夢,總是「高品質」的。
成功創業家的「高品質之夢」,大約有以下三大特色:

一、把夢做得很大:成功創業家的夢,特別的「大」。他們從來不知「實際」為何物,從不讓實際來限制他們的夢想。
二、把夢做得超逼真:成功創業家的夢,又特別的「逼真」。他們知道那只是個夢想,但他們卻有「相當大的把握」能讓它付諸實現,夢中那個「成功創業家」,好像就在不遠處。
三、不斷的做夢:成功創業家已經把做夢當成興趣,他們就是特別愛做夢。對成功創業家來說,做夢,不是在他人生的跑步機上設定目標,他不必強迫自己做夢,也不必逼就自己一定要達成那個夢。做夢,像是一場享受,隨時都可以出現,隨時都跟著他。他的夢,不是提醒他往哪個山頭走的指南針,而是爬山必攜帶的乾糧。

為了更深入了解這三個夢的特色,以及他們的夢如何影響他們,我請這些成功創業家好好的回想,在他們還是一個普通人的時候,對於未知的「未來」到底有過甚麼樣的幻想?我更從其他的傳記中尋找這個答案,這些成功的成功創業家,從前到底曾不曾經做過夢,做過甚樣的夢,想像他們變成甚麼樣子?
和成功創業家聊「做夢」,是一件很舒服的事。我發現,成功創業家很喜歡講自己的夢,也喜歡聽別人講他們的夢。在其他地方,可就不這麼回事了。我常從其他非成功創業家的長輩口中聽到以下評語:「那個某某企業家很會吹牛,明明就不可能的事還要講成可能」、「年輕人對於不實際的東西不要想太多」。大部份的人,總是將這些愛做夢的人批評的要死,成功創業家依然照樣做他們的大夢,也因為這樣,在成功創業家的眼裡,那些敢做大夢並勇於把他們說出來的年輕人,無論想法是多麼的天真,仍能讓成功創業家聽得興趣盎然。

兩位成功創業家,不約而同的和我提起比爾蓋茲年少時的「大夢」。蓋茲還沒上大學時,很喜歡玩紙板遊戲(board game)。據當年他的同學回憶,蓋茲當時最癡心不已的遊戲,並不是當時頗流行的「大富翁」,而是另一個叫做「Risk」的遊戲。在大富翁遊戲裡,賺最多錢者就贏,但若想在「Risk」遊戲中取得最後勝利,必須「統治世界」,把所有人都清除掉,世上只剩他一個人。這真是多麼大的夢想啊。
除了「Risk」外,蓋茲也很愛讀拿破崙的故事,對拿破崙如何征服歐洲的軍事戰術特別的有興趣。後來,他和好友保羅艾倫一起研究BASIC語言,早期就是先做了一套「Risk」的電腦遊戲版,並將他所研究的拿破崙戰術,融合進入他們所寫的「Risk」電腦遊戲裡。

種種跡象顯示,蓋茲在心裡曾經偷偷的做夢,幻想自己一天像拿破崙一樣統治世界。假如蓋茲當初不曾想做拿破崙,假如他不曾喜愛統治世界的快感,或許蓋茲或許就無法做出這麼大的事業。他的「征服世界」的夢想,影響了他的公司的所有決策,也讓他的微軟公司得以一路蠶食又鯨吞,一年一年的逐步攻陷了整個軟體產業,坐穩霸主位,儘管倍受爭議,但這麼多年來很多媒體已多次封蓋茲為「現代的拿破崙」。蓋茲當初的大夢想,還真的實現了。
賣掉生技公司賺進萬貫家產的方瑞賢,也認為自己不只是一個創業家而已,而是一個「夢想家」。對於公司旗下的年輕創業家,方瑞賢常常送給他們一句座右銘:「一個人的生涯發展,取決於他所能想像的範圍。」(The extent of your imagination determines the size of your career development.)換而言之,假如你希望有一天成為美國總統,讓這個慾望強烈到讓你一想它就興奮得發抖,你很自然的,就會往那個方向走。反之,若從來不認為自己能變成美國總統、從來不去做大夢的人,一定也就不會往那個方向走,他做美國總統的機率就是零。

方瑞賢剛到美國時,曾經在加油站幫別人洗車,後來,進了當地的專科學校,年紀已不小,仍從基礎開始打根基。他是如何從一個窮困的打工者,轉成千億身價的成功創業家?是甚麼東西讓他不屈服於當年艱困的環境,勇闖更好的路?一定是「大夢」。他笑說,他當年也曾有很多近乎不切實際的想法,現在看來或許可笑,在當年,可讓他對未來保持著一份很大的希望。
好幾位成功創業家,喜歡以「金字塔」來形容人類社會財富的結構。每個人的職業生涯,就是在爬這座金字塔,從大學求學開始、出社會第一份工作,起先是和幾億人一起擠在最下層,隨著各人本事,慢慢的向上爬;愈往上爬,競爭的人愈少,但每個人的實力也愈厚,當然所得的報酬也是愈來愈高。

身價上億的矽谷創業家陳宏,曾經跟三十幾位史丹佛畢業、前程似錦的中國大陸MBA研究生談過一席話。這些新科名校畢業生,還沒畢業都已經有好幾間國際級的大企業,捧著鈔票拿來請求他們加入。這三十位畢業生,一齊請教陳宏,這麼多公司中,哪一種公司才是他們該選擇的?
陳宏告訴他們,那完全要看你「未來想做甚麼」。一般畢業生,通常都在毫無考慮之下,就以薪水作第一考量,選了薪水最高的公司。陳宏認為,這樣完全是錯的。

「你看看,現在剛畢業時,就算某家公司給的錢再多,同期畢業生互相的薪水差距,不會超過三倍。」陳宏說得沒錯,拿到最多的人,頂多月薪九萬,最少的,也有三萬。
「但是,」陳宏說:「過了十五年以後,同學之間的財富差距,卻可以相差一百倍以上!」

先做個「大夢」,把目標放在大夢上,往大夢走去,而不是看短線,以第一份工作的薪水高低,完成一個「小夢」。因小夢而失了大夢,值得嗎?
頂端的人少,賺的錢多;想爬到頂端,一定不是這麼簡單,至少絕不是在畢業的時候就可以抵達的。陳宏當初就是看準、瞄準最後的那個一百倍,從來沒有二心,才會毅然的走了創業之路,今天,他的公司經由那斯達克股票上市,身價暴漲好幾千萬元美金以上,今年四十歲的他,試想,同期的朋友應該還有些仍處於年薪頂多十五萬美元的領薪階級。果然,陳宏成了成功創業家,成為「別人的一百倍」。

另一位成功創業家陳凱,也有這種膽量,做了一個大夢,然後往那個方向走。陳凱還年輕的時候,雖然還不知道自己會怎麼走,但已有一個清楚的方向,那就是他不要做一個聽從別人的配角,而要當一個「決策者」,做更多的事情來回饋故鄉。「決策者」絕對是在金字塔頂端的少數人,陳凱一開始就死盯著金字塔最頂端。

從柏克萊加大取得博士學位後,陳凱寫了一些很棒的論文,吸引了很多研究機構捧著錢來聘他。當時,他選了IBM,在朋友間的薪水是最低的。「但這就是一種犧牲。」陳凱說。因為這一萬、兩萬,以後在哪裡都可以賺到,但IBM身為產業龍頭,在其中和大量專業人士一起工作的經驗,所有研究專案都是全世界最先進,不是用錢可以買來的!選了這個工作,他的人生的路就因此愈走愈寬廣。
陳凱瞄準的是未來的「決策者」角色。走對了第一步,陳凱在成功創業家的路上果然就愈走愈順,也真的在中國設立了最前頭的電子設計大廠。他做的夢,一點都不只是一場夢,他真的變成了一位「決策者」,回饋了他的故鄉。

成功創業家做了一個創業大夢以後,通常就不會怕苦,走的路都是荊棘也不皺眉。當公司已在台灣上市的張敦凱還是一個窮學生的時候,老早就有了成為「大創業家」的大事業抱負。但他只是先起一個夢想,並未忘記「實力」的重要,所以繼續在其他公司努力的工作、學習,培養實力。

當時有些大廠以高薪請他去,但他發現,以生產線為主的技術工作,縱然起薪不低,但社會價值低,進步的空間不大,因此還是做研發方便的比較好。後來選的公司,雖然薪水不高,忙得一周要工作六天,但可以讓他接觸到很多新的學習題材。
儘管忙於工作,張敦凱仍從未忘記心中的創業大夢。張敦凱說,有個創業的夢想,就會有了熱情,然後,他發現,創業的點子就會不斷在工作的時候中冒出來。「總有一天,一定會想出一個非常棒的點子。」張敦凱說。

通往創業的路,真的在當下都不像是最好的路。廖如圭出國留學,榮獲全額獎學金,可供他舒舒服服的念五年的博士班,無後顧之憂,但他知道,「他想創業」,因此,才到學校的第一天,就把別人視為寶貝的博士班資格,主動降轉為碩士班,「Ph.D.」也改為「M.S.」。面對同學懷疑的眼光,年輕的廖如圭懶得解釋,只是緊握著拳頭,向天大喊:「我是真的想創業!」
懷抱著夢想的廖如圭,畢業後馬上加入一間小公司,沒多久,就自己創業了。若是唸博士班,就無法這麼快就走向創業之路。

好多位成功創業家喜歡把夢做得很大之外,同時,也喜歡把夢做得很「逼真」。他們做了夢,就會相信,這夢「可能」會實現。
減肥中心請了很多心理學家來設計減肥課程,這些課程皆不約而同的提到一個瘦身秘訣,就是要「每天照鏡子,想像自己『又瘦又美』的樣子」。把那個影子,深深的印在腦海裡,吃飯想,運動想,走路想,睡覺想,隨時隨處都要去想,讓自己去相信腦海裡的那個「瘦子」,就是你一百天後的模樣。這樣一來,就會繼續的拚下去,一百天後真的就能達成體重目標。由此可證,若能相信夢會實現,夢的「力量」就大了好多倍。

公司在那斯達克上市的著名成功創業家朱敏表示,有一句話,他一直放在心裡:「窮人最缺少的是甚麼?」
很多人聽到這問題,就會想,那還用說,窮人最缺的,當然就是錢啊!朱敏就說,不,窮人最缺的不是錢,而是「夢」!

缺乏熱望的窮人,覺得貧窮像個巨大的鐵罩,籠罩在他們四周,把他們的未來給蓋得緊死。窮人不相信,他們會有脫離貧窮的那一天。他們或許曾經做夢,有一天能享有榮華富貴,但他們永遠都覺得,此夢太不實際;他們從不相信,這夢可能成真。於是,他們只敢想著求短期的溫飽,一輩子沒有「力量」跳脫貧窮。

同理,有些年輕人在考試或求職上受了挫折,就嘆一聲,認定他們「不是考試的料」、「比不上那個階級的人」。他們可能曾經做過夢,但不相信那個夢會有實現的一天,於是,他的夢也就真的永遠無法實現。夢,是讓「正面」人生的一大推手,讓人生更為積極。不相信夢會實現的人,很容易掉進負面的旋渦裡去,終生都要在貧窮、失敗、消極之中度著日子。反之,只要相信自己的夢是真的,就有可能成為下一個「成功創業家」。

不過,成功創業家也不是個個天生愛做夢,有些成功創業家,是經由「刺激」才引發他做下一個大夢,誓之實現的。這點不僅在成功創業家身上看到,也在很多成功人士上出現。超暢銷勵志大師安東尼羅賓,就曾經回憶當初尚未發跡時,坐在浴缸中泡澡。二十九歲的他,看著澡盆中的自己心想,再這樣下去歲月蹉跎,不是辦法,決心做一些特別的事情,來讓自己加速成功。於是他在浴室裡馬上就做了一個「大夢」,一定要在有生之年,買一棟「懸崖上的城堡」,望向大海!有了夢,他就做了一連串計畫,決定寫一本書、站出去,開始研究對人有用的勵志方法。果然,還不到四十歲,他就寫出了極暢銷的作品,很快的也真把他的夢買了下來──正是一棟懸崖上的城堡,望向大海!

看看成功創業家,他們年輕的時候,其實還不一定有大夢想。但,在他們還沒成功之前,他們可能受了刺激,突然間,大夢想就來了。
近年來,被裁員的人很多,很多人原本做得好好的,突然被炒魷魚,受了這麼大刺激,很多人都不免認為,一定是自己哪裡不夠好,所以要更充實自己;或是騷騷頭自認倒楣,趕快去找新工作。但,刺激其實就是做大夢的好機會。好幾個成功創業家,都是受了刺激,才會突然換跑道,跑上了成功創業家之路!

黃炎松就是一例。三十七歲時的他,已有十幾年的產業經驗,以為可以穩穩定定的做一輩子的技術工作,沒想到,因為公司被另一家購併,整個團隊遭到裁撤,他也無可悻免。他當時看到其他比他年紀還大的人,頭髮花白,竟還是被公司解聘了,當時又剛好輪到五年一度的半導體景氣低潮,很難找工作。「看到那些人這麼痛苦,我實在不希望這樣的事,等我四十幾歲還要再次發生在我身上。」但,景氣是無法預測的,誰能保證四十五歲,不會再次被裁員?只要身為員工,永遠有可能被裁員!
於是,他做了一個大夢:一定要「做自己的老闆」,永遠不必再受到裁員的痛苦!

於是,當公司宣布要他走路的時候,他並沒有繼續找工作,反而積極的籌備自己創業。他和原本的公司協商,希望能將他們團隊的所做出的智慧財產權讓給原團隊,拿到新公司去繼續發展。這套產品做到最後,轉入了出名的設計大廠,黃炎松果然成了成功創業家,變成由他給其他人工作,不再是別人給他工作,他果然做了自己的老闆!

你要活在「有水準」的陰影下,還是活在「破紀錄」的興奮裡


這週看到《Business Insider》有一篇很棒的文章,他說很多專家建議「設一個大目標」,我上週五舊文分享也寫「作夢」,現在,學者又找到了另一個設下大目標的「理由」──

學者發現,喜歡設宏遠目標的人,基本上比較快樂!

對人生比較滿意!

這是一位加州大學教授做的研究,找來134位實驗者,交付他們5400美元要投資股票,請他們設定一下目標投資報酬率,從6%20%都可以,然後依他們的設定,將這134位實驗者分成二組,投報率高於14%的在A組,稱為「破紀錄組」,投報率低於14%的在B組,稱為「有水準」組,這時候,請他們從二十支虛設的股票中選三支來投資,這些實驗者都以為,這實驗是在考他們會不會選股?沒想到,科學家故意在最後,永遠都讓他們「達成目標」,無論你投資報酬率設在多少,最後都會「順利達成」,然後,學者再轉過頭來問這些實驗者他們對整件事情的滿意度、現在的快樂度,結果發現,目標設的較高的A組,快樂度高出了比較保守的B組。

我覺得這個實驗很有意思!

早在小時候,我就發現周圍有兩種「好同學」,兩種都是得到第一名的--

第一種是抱著一種「維持水準」的心情在唸書的,他希望每次都達到他的水準,這水準一定是「第一名」,所以他每次考完,都會戰戰競競好久,有的時候看他,考得好並沒有欣喜感,考得差卻好像天塌下來;感覺上他不是想考好,他只是「很恐懼」會考得不好!這種人,永遠都是第一名,但也永遠都活在「有水準」的陰影下,他的生命,就是要不斷的產出符合他水準的東西,產出了他就安心睡,一邊睡一邊擔心下次是否無法產出「有水準」的東西。

另一種好同學,則是大開大合的,你會發現這種同學的成績不太穩定,但考得好的時候,簡直如打「順風球」非常驚人,記得小時候有一位老師就這樣講這個同學,說他好像很想要「當國手、破紀錄」,這種「破紀錄」的心情很有趣,他像一隻小狗全力以赴的去追咬前面的考試,準備得淋漓盡致,但當他考不好,反而「睡一覺就忘記」,很期待的要準備下一次的考試,現在我才知道,科學家認為,這一種同學的人生是比較快樂的,因為他時時活在「破紀錄」的興奮裡,而不是「有水準」的陰影下!

據報導,另一位曾出書的專家以另一個有趣的分析來回應這個研究,他說,人們在設下一個目標的時候,心中都有兩個數字,一個是「達標機率」(expectancy),另一個是「達標價值」(value),機率高的,價值就比較低,價值高的,機率就比較低,無法兩全其美。從這邊看來,那些比較保守的人,希望拉高達成目標的「機率」,他們付出的努力一樣多,但達標後的「價值」就會比較低,一次還好,兩次還好,如果你一輩子都是得到比較低的「價值」,長期下來,即使說常常達成目標,也無法累積太多的「價值」。這個專家認為,這就是為什麼他們比較不快樂。

但你會問,那些常常想要「破紀錄」的人,最後真的破得成記錄嗎?

是否會因為一直在搞「破紀錄」,最後紀錄破不成、造成一無所有?

當你破了記錄,下一次的門檻又更高了!你不就都一直在挑戰自己的極限了嗎?

如果你問了以上的問題,那就只能說,你可能還沒抓到「破紀錄」的精髓!

我會說,「破紀錄」只是一種快樂的障眼法,讓自己每天興奮的往前進。事實上,每次你都抱著「破紀錄」的心情,表現也不會太差,甚至每次都超過水準;但就算這樣,你也不至於眷戀著昨天的成就、不被昨天的成就給弄得壓力愈來愈大,每一次每一次,你就只想「明天」再「破紀錄」,而破紀錄這種東西,本來就是沒止境的,沒止境的成長,才令人興奮!

人可以選擇,你要活在「有水準」的陰影下,還是要活在「破紀錄」的興奮裡?

活著只有一次,昨日已經定局,明日待你創造,活著也有時限,無論還有幾個明日,這個紀錄,我們破定了!

Seventeen Ways Rich People Think and Act Differently from Poor and Middle-Class People

Seventeen Ways Rich People Think and Act Differently from Poor and Middle-Class People

If you do what you’ve always done, you’ll get what you’ve always gotten. ~ Anthony Robbins Quotes


Wealth File
Rich people
Poor people
#1
believe “I create my life.”
believe “Life happens to me.”
#2
play the money game to win.
play the money game to not lose.
#3
are committed to being rich.
want to be rich.
#4
think big.
think small.
#5
focus on opportunities.
focus on obstacles.
#6
admire other rich and successful people.
resent rich and successful people.
#7
associate with positive, successful people.
associate with negative or unsuccessful people.
#8
are willing to promote themselves and their value.
think negatively about selling and promotion.
#9
are bigger than their problems.
are smaller than their problems.
#10
are excellent receivers.
are poor receivers.
#11
choose to get paid based on results.
choose to get paid based on time.
#12
think “both.”
think “either/or.”
#13
focus on their net worth.
focus on their working income.
#14
manage their money well.
mismanage their money well.
#15
have their money work hard for them.
work hard for their money.
#16
act in spite of fear.
let fear stop them.
#17
constantly learn and grow.
think they already know.





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

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..
 一个盲人,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烦恼沮丧,
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,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..

后来一位教师开导他说:
“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,都是有缺陷的人..
有的人缺陷比较大,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..

他很受鼓舞,从此把失明看做是上帝的特殊钟爱,开始振作起来,向命运挑战。
若干年后,他成了一个著名的盲人推拿师,为许多人解除了病痛,他的事迹被写进当地的小学课本。

把人生缺陷看成“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”,这个思路太奇特了..
尽管这有点自我安慰的阿Q精神,可是,人生不如意事十之七八,这个世界上谁不需要找点理由自我安慰呢?而且,这个理由又是这样的善解人意,幽默可爱。

世界文化史上有著名的三大怪灰,文学家弥尔顿是瞎子,大音乐家贝多芬是聋子,天才的小提琴演奏家帕格尼尼是哑巴,如果用“上帝咬苹果”的理论来推理,他们也都是由于上帝特别喜爱,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的缘故。

就说帕格尼尼吧,4岁时出麻疹,险些丧命;7岁时患肺炎,又几近夭折;46岁时牙齿全部掉光;47岁时视力急剧下降,几乎失明;50岁时又成了哑巴。

上帝这一口咬得太重了,可是也造就了一个天才的小提琴家..

帕格尼尼3岁学琴,即显天分;8岁时已小有名气;12岁时举办首次音乐会,即大获成功。之后,他的琴声几乎遍及世界,拥有无数的崇拜者,他在与病痛的搏斗中,用独特的指法弓法和充满魔力的旋律征服了整个世界..

著名音乐评论家勃拉兹称他是“操琴弓的魔术师”,
歌德评价他“在琴弦上展现了火一样的灵魂”..

Steve Jobs (贾伯斯) 得了癌症,
他是那么的接近死亡,但是他仍然坚强地活下去..
现在他的苹果 竟然征服了 全世界..
全世界为了 他的苹果 而疯狂..

有人说:
上帝像精明的生意人,给你一分天才,就搭配几倍于天才的苦难..
这话真不假..

上帝很馋,很贪吃,见谁咬谁..
所以,人都是有缺陷的,有与生俱来的,有后天形成的..

既然无法抗拒,又难以弥补,就只有“既咬之,则安之”,从容应对..
你咬你的,我活我的,不屈服于命运的摆布:

贝多芬 Steve Jobs 那样,扼住命运的咽喉,
或者
干脆学学 尼采,公开宣布:上帝死了

上帝又吝啬得很,决不肯把所有的好处都给一个人,
给了你美貌,就不肯给你智慧;
给了你金钱,就不肯给你健康;
给了你天才,就一定要搭配点苦难..

当你遇到这些不如意时,不必怨天尤人,更不能自暴自弃,
顶好的办法,就是像那个老师那样去自励自慰:

我们都是被上帝咬过的苹果..
只不过上帝特别喜欢我,所以咬的这一口更大罢了.. 
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, Blogger...